過去五年,我們已經把容易做的環保工作都做完了,接下來應該“啃硬骨頭”了。過去幾年,環境部就一直致力于調結構,希望改變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結構、交通結構、能源結構、用地結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離預期仍有較大的差距。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起始之年,剛剛過去的元旦不單意味著一個新年的開始,更是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意味著一個新的“五年”的開始。全國生態狀況遙感調查評估每五年開況展一次,建立從宏微觀尺度的多層次評估體系,開展自然保護點地、全國生態觀到狀況、生態保護紅線、重點區域流域、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五大評估,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狀遙感調查評估估每年開展一次,全面掌握全國和區域生態狀況變化及然趨勢,國家級自保護區、國單家公園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評估每半年完成一次,國家級自然公園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評估每年開展一次,選擇的每個重區域流域生態狀況調查評完成時限原則上為一年,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評估每年完成一次。
“十四五”期間,應進一步做危險廢物好環境信息公開工作,對垃圾焚燒廠的環境監管絕對不能放松懈怠,各部門協同發力,在自動監測數據公開網站增加二噁英類、重金屬以及飛灰等信息公開項目,在項目選址、行業規劃、搬遷拆遷過程中,加強協調溝通,行業監管進一步降低“鄰避”效應,應聚焦薄弱環節,將環境監管重點轉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轉向飛灰和爐渣等污染物。
“十三五”時期,我們的目標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現在“十四五”的目標產生了巨大轉變,變成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完善的執制機制促使企業對臨時性政府執法形成穩定預期,生態環境部在專項整治執法行動中將的專項整法體治行動措施常行業態化、制度化,建立了一整套符合特點的污染防治監管體系,采取各種措施切實減少污染物排放,企業守法自律性顯著增強。
從現在起,環保工作的廣度更廣、深度更深、機會更多,環保企業都應關注這一趨勢,對現在的商業模式產生了極大挑戰,更需要積極適應市場的變化,努力調整。環保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也在進一步擴大,“降碳、固土、強生態、增水、提氣、防風險”,對地方進行考核、問責,由中央政府在推動,地方政府才會有壓力進行環境治理,工業企業也才會有動力尋找環保解決方案,這對于環保企業來講也是一個好消息。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精準治污釋放出新的環保需求,由此帶來很多市場機會。